close

我們這一帶的年輕人,看過三民主義的請舉手......

我有。

總有人好奇軍校到底在上什麼?其實,也許很令你失望的,國防醫學院和其他普通大學的學校「正課」幾乎一樣,唯獨,我們多了三個學分的「中華民國立憲基本精神」。  終於,我在半強迫卻半積極的翻開久聞大名的三民主義......  

      

論三民主義民生第四講

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每次聽上一世代的長輩們談到當年聯考要考三民主義,都是伴隨著輕笑聲,夾雜著不可思議的口吻。沒想到,真正讀了三民主義,卻覺得滿好看的。雖然因為是孫中山的演講稿,常常看到反反覆復用不同順序、方式不斷講同一件事,但,總括來說不能不佩服,國父把艱難地覺得概念解釋得這麼淺現易懂的能力。看「三民主義」像是在看歷史,也像是在看孫子兵法。由孫中山為我們洞悉歐美列強與中國,如何戰鬥求生。

民生主義第四講「衣服」。看起來雖然次要的小主題,卻對民眾日常生活真正影響很大。

中國總是津津樂道,好久好久以前,中國可是全世界的「時尚之都:米蘭、巴黎、紐約」等等,但為何到了近兩百年,突然天旋地轉,中國不但不是世界的流行中心,卻變成了傾銷中心。中國約從「鴉片戰爭」後,開始解體;西方約從「工業革命」開始強盛。這代表的是「小資本」敵不過「大機器」,「封建制度」擋不住「資本主義」的潮流。縱使有在強烈的愛國決心,人心終究是抵擋不住趨向便宜的貨品。洋布不只是透過鮮艷的外觀勝過土布,更實際的就是他以低價大贏過土布。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男耕女織」是基本存活之道。外國的洋布洋紗破壞了中國傳統農村生活,分成兩步驟「洋紗代替土紗」與「洋布代替土布」。兩者造成了「紡織」與「織耕」分離。

解決穿衣問題,其實背後隱藏的是「農業與工業」問題,從此可推知每個生產鏈其實都息息相關。孫中山清楚明瞭的剖析:「經濟力是王道、政治力是霸道」。前兩段所言「經濟力」迫使人們只好捨土布買洋布,其實更可怕的不是看得見的價格,而是背後隱形的「政治力」的操控。

「政治力」破使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就像是外國人把百米終點線的紅繩綁在身上,我們永遠也追不贏。每一站土布的運輸都要收取「釐金」,而洋布則否,成敗勝利顯而易見,這是一場從一開始就沒有公平正義的戰爭。

孫中山看到這個狀況,所以要革命。不像是外國革命為了爭取個人自由,中國的革命,相反的,要把像是一盤散沙的中國人給集合起來,對抗列強。

 

論三民主義

以前總以為「三民主義」是泛黃陳舊的老思想,但其實有很多令我驚奇的歷史事實和觀點。三民主義不是死背的條文,其實是「救國」的「思想、信仰與力量」呢!而民族、民權與民生,分別代表了追求國際、政治與經濟地位平等三方向。下面我想分述「三民」分別帶給我的衝擊。

 

論民族講

民族講,提到中華民族像一盤散沙,因為自古只有家族、宗族,沒有民族觀念,而造成亡國滅種的危險。追溯歷史,好像真是如此,因為蒙古、滿清統治,人民似乎沒有因此而覺得中國亡國,頂多是改朝換代罷了,中華老百姓充分發揮帝力於我何有哉的精神。但面對列強邪惡的帝國心態,似乎唯有「能知與合群」才能使中華民族不至滅亡。

另外,孫中山又更拓展了民族主義的精神,他認為真正民族主義的終極目標是「大同主義」。高中讀禮運大同篇,就深深為自己身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感到光榮。還記得歷史老師說,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大航海時代的先鋒,一旦有了船堅砲力、羅盤,就萌生野心與欲望,腦中只有佔領,燒殺擄掠,賺白銀,奪資源,只有霸權。反觀鄭和七次下西洋,送給外國的禮物不知比起年年各藩屬國的進貢多多少倍,好像壓根兒沒有想到可以去搶人家的,反而是想交朋友。我想,孫中山希冀的民族主義,就是能達到鄭和下西洋時代,展現的「王道」而非霸道。

 

論民權講

接下來看民權講,讓我更震驚。一反西方提倡「個人自由」,孫中山說中國人民太自由個,自由對百姓沒吸引力,真正重要的不是沒自由,而是沒錢哪,所以反而要「限制個人自由」以達到「國家自由」,讓列強不再對咱們蠶食鯨吞,百姓真正能賺錢活下去。孫中山能縱向搜集歷史事實,橫向比較東西方差異,適度的對西方的政策潮流,提出回應與調整,實在很有意思。

 

論民生講

最後,是民生講。民生主義其實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民生主義的理想,民生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實行」乍看這句話實在令人困惑,民生感覺須是建構在民主社會下的產物,怎了反到傾向非民主的共產主義?其實,原先會有這樣的錯覺大概是對其定義搞混了。民生就是要讓人民生活下去,而正跟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概念相同,但是孫中山也批評馬克思「歷史的重心為物質、社會進化就要階級鬥爭」的想法,他為民生主義注入較溫暖的人性與平和。

孫中山先知先覺地提出解決民生主義的兩大方法,「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到了百年後的全世界,大家還是剪不斷理還亂地在地權與大資本企業家造成的社會問題泥淖裡打轉。

 

論三民主義與現在的世界

三民主義,就是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佔領華爾街、太陽花學運、香港佔中運動」這些運動根本原因,即是「貧富差距」的加劇,是「分配正義」的失敗。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之所以竄紅,正因為他刺中世人迫切面對的這場災難。

作者皮凱提從「稅收與遺產紀錄」著手,蒐集整理橫跨二十幾個國家、長達二百多年的數據資料,藉此分析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財富分配動態。從歷史證據來看,「資本報酬率通常大於整體的經濟成長率」,也就是說,「有錢人財富增生累積的速度快過一般人工作收入增加的速度」,因此富者將愈來愈富,占掉社大部分的所得與財富份額。如果資本的收益率(r)大於經濟增長率(g),財富就會集中。他認為,貧富不均不是意外,而是資本主義的一個特點,並且只能通過國家干預來扭轉。因此皮凱提的解決辦法是「政府應積極改革稅制,減低財富過度集中的趨勢」。皮凱提的書叫好,是因為他替經濟學界爭論不休「成長不能自動消弭不平等」的大哉問,用實證資料下了定論。

 

當皮凱提訪台時,記者問他一個核心問題:「成長與公平一直以來都是互斥的所以國家到底要如何追求經濟成長?」並得到一個很具正面能量的答案,皮凱提認為「最重要的是教育,這是帶動經濟成長很重要的方式,也會影響財富的平等分配與否。」這似乎給了中憲課一個強而有力的存在理由。

另一個問題更精彩,「你相信民主嗎?尤其當民主制度下的政治人物也變成一種利益團體?」民主幾乎是普世價值了,記者卻這樣挑戰他,皮凱提回答:「我認為民主是一種過程,是抗爭,而不是自然發生的。」他相信民主,但是避開民主的實際面,常淪為政黨的操作玩具的問題。但他接著說「每一場革命的目標,其中一項一定是財政改革。不過未必要革命才會帶來土改、稅改,像是西方開始用累進稅率,是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革命的影響。」這正好精準歸納了美國、英國與法國革命的導火線。

最後他表明寫書動機是為了「讓經濟知識普及(democratization of economic knowledge),因為民主應該由認知事實開始(start with fact)。」鼓舞我們學生,身為知識工作者需要時時尋找與思考,在光鮮亮麗的全球化美好願景下,為何誕生可懼的「貧富差距」怪物,這種「值得擁有的難題」!

 

論三民主義與現在的台灣

反觀台灣,天下雜誌「台灣貧富差距創新高!1%比99%的戰爭」一文揭露「一%富人,坐擁全台一四%所得」的驚人事實。同時,歸納台灣貧富差距的原因,其一,所得分配失衡加劇。其二,隱形財富難以追蹤,房產、股票資產暴增,卻不用課稅。其三,資本大小決定命運。後果則是:社會對立日趨嚴重、經濟缺乏動能。

貧富不均是難纏難解的惡性循環。「近十年來,由於以歐美為首的各國,面對金融海嘯、歐債危機時,選擇以大印鈔票、製造更多資本紓困為解方,破壞了資本主義在資產泡沫化後「重新洗牌」的自我調節機制,造成全球財富繼續往全球少數的資本家集中,激化貧富差距。不僅形成財富『世襲』,更拉高社會對立的風險。」這是世界議題,但台灣的狀況似乎更糟糕,「全球財富高度向資本家集中,除了市場泡沫的自然調節外,就只剩下用稅制重分配一途」前財政部長,成功大學副校長何志欽接受《天下》專訪時表示,「但近十年來,當歐美各國都開始稅改,增加資本利得稅時,台灣卻顯然反其道而行。」

「何志欽指出,過去幾年,政府面對經濟成長趨緩、投資停滯,仍篤信『減稅救經濟』的舊思惟,不僅對佔財富增加比例最高,稅制卻長期不公的土地交易稅制毫無作為,甚至加碼大降遺贈稅。造成十年來,所得稅結構中,來自受薪階級的『薪資所得』應納稅額,始終超過一半,來自股市和房地產交易的稅收比例卻不到一%。」簡言之,為了經濟成長,有錢人錢滾錢但交的稅減少,反而大部份徵的稅來自於一毛一毛踏實賺來的老百姓。

讀到這裡,我疑惑為何政府如此明目張膽的短視近利?是因為選舉機制使得政府為「經濟成長」是問嗎?難道沒有真正以長遠視野規劃經濟發展的政治家?他們的絆腳石為何?還有我一直搞不懂的問題,經濟成長的數字為何那麼重要?我以為,與其追求龐大虛妄的數字,不若確保認真踏實的人民有足夠活下去的所得薪資。對於華爾街金頭腦策劃出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陰謀,仍有待了解。

 

另一篇天下雜誌的文章「馬總統沒說錯,台灣貧富差距在全世界算低,但是……」,探討政府與民意為何想法差很大?政府以台灣表現在「吉尼系數」與「五等分層即所得比」中表現中等,想證明台灣平富差距沒那麼糟。但是從太陽花學運,就能知道民眾一點也不這麼認為。問題到底出在哪?

中研院經濟學者朱敬一,在「獨立評論@天下」撰文「台灣所得分配惡化隱藏不了」。首先解釋,「行政院主計總」處常用的衡量所得分配不均的指標有兩個,其一是「五等分層級所得比」,意即台灣所得最高20%家庭的平均所得,與最低所得20%家庭平均所得的比。其二,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最高所得20%者拿走其他較低所得80%者的加權平均」。兩項指標皆是比值越大,表示所得分配越不公平。接著分析,此二者指標每年變動極小,且指標劃分太粗略,把年薪十億與兩百萬的人全部歸在同一層級裡,並不能完全顯現貧富差距的嚴重程度。因此政府也許沒有說錯,但是真正錯誤的是以為不精準的統計數字顯現出現實。

 

釐清了所得差距指標與現實的巨大鴻溝,接著探討所得差距指標背後的真相。經濟學者蘇慧君的文章告訴我「所得差距指標沒有告訴你的事」。自由市場經濟美其名為自由,實則一點也不。因為「富人還可以利用他們的財富與經濟地位進行各種政治遊說,以創造或強化對自己有利的不公平競爭,使得政治、經濟與社會上的不公平進一步地惡化,甚而導致社會的緊張與衝突、以及政治與經濟不穩定等風險。」在自由市場競爭下,貧富差距會造成更大的貧富差距,因為「市場其實是由法律和政府規範所定義,市場的力量是在政府訂定的遊戲規則下運作的。當經濟資源過度集中時,市場的規則基本上是由少數的有錢人來決定的。」

她也分析「美國的所得與財富分配發展至今日如此極端不均的地步是因為『全球化』與『科技進步』,進而造成勞動市場的需求兩極化,一端需要高技能的勞動力,而另一端對勞工技能的要求較以前更低。

 

明瞭了貧富差距的現實、原因與後果,貧富差距問題與「市場力量、政治力與經濟力的糾結」,和政府與人民對於貧富差距無關痛癢與切膚之痛的兩極反應,接下來便要問,自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便造成的貧富差距問題,為何大家容忍了兩百年?

另一篇文章中,蘇慧君主張「貧富差距的擴大,並非發展經濟的必要之惡」分析與推翻世人長期自我催眠,以為「貧富差距只是經濟成長的陣痛期副作用」。驚人的事實是,貧富差距不是巧合,根本就是追求自由市場經濟成長必然的後果。

因此,她先提出新觀念「合理的所得重分配能夠促進經濟成長」,並比較被譽為台灣經濟總設計師的蕭萬長於年初倡議的「弄好經濟,再談公平正義」的概念,兩者立場恰好對立。

「在自由市場體制下,經濟成長與所得均等分配是兩個必然衝突的目標。因此,若將所得均等分配置於經濟成長的目標之前,結果就是會犧牲經濟成長;唯有將經濟成長置於所得平均分配之前,眾人才有機會均富。這個觀點在過去受到許多經濟學家的默許,但是近年來已遭遇到愈來愈強烈的質疑。」到底是要先求經濟成長還是公平正義,實為兩難。這像極了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角力戰,資本主義造成「自由、經濟較佳,但極不平等」,共產主義則完全相反。兩個極端好像只有在社會福利國家才能平衡妥協。

蘇慧君提出「一、所得分配過度不均可能不利於經濟成長,二、所得分配過度不均可能會傷害到經濟體系的穩定性。」一種看待經濟成長與公平正義的新角度,提供一個經濟成長與公平正義可共存共榮的曙光。

 

結論之外的結論

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裡「漲價歸公」的口號,仍在二十一世的街頭飄盪。在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權利的刀光劍影中,在政客、企業家、財閥、炒地皮暴發戶與小老百姓的報告、統計數字與金錢算計裡,或許,分析討論到最後,真正重要的是,要回到人生為人的價值與目的,與憲法的初衷,人權。

尊嚴與生命意義的追尋永遠是比貪婪欲望的無底黑洞,更為真誠可貴。

 

資料索引:

1.孫中山/三民主義

2.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3.天下雜誌文章/台灣貧富差距創新高!1%比99%的戰爭

4.天下雜誌文章/馬總統沒說錯,台灣貧富差距在全世界算低,但是……

5.朱敬一/獨立評論@天下網路專欄/台灣所得分配惡化隱藏不了

6.蘇慧君/獨立評論@天下網路專欄/所得差距指標沒有告訴你的事

7.蘇慧君/獨立評論@天下網路專欄/貧富差距的擴大,並非發展經濟的必要之惡

8.維基百科/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三民主義 軍校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mile 的頭像
    smile

    lifeinNDMC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